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。1965年、1978年和1981年先后发现崖画地点11处,主要位于沧源县勐省、勐来两乡,布在东西长约20公里的范围内。据测定,崖画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。沧源佤族自治县当地佤族居民也将其称为“帕典姆”、“壤典姆”等等,其意源自傣、佤两族语言,意为“画崖”。目前沧源崖画可被识别的图像共有1100多个,大体可释的图形归纳起来分为人物、器物、房屋、动物、神抵和神话人物、自然物、符号和手记几类,内容多为狩猎,也涉及舞蹈、房屋、村落、树木、手印、战争等题材。
从翁丁佤寨出发到沧源崖画约1个小时路程,约32公里。沧源崖画会随日照时间、天气阴晴、干湿冷暖等因素不断地变幻色彩,当地佤族和傣族人说它是“一日三变,早红午淡,晚变紫。”确实如此,我们参观的时间恰好是下午4点,这时阳光正烈,有些地方被太阳直射,颜色会很鲜艳,而有些背阴处却是紫红色。
沧源崖画在色彩、技法和内容风格上都自成风格。首先它在色彩表现上多呈红色,浓处似紫色,淡处呈朱红。红色是许多民族喜爱的颜色,除了因为这是自然最初地馈赠以外它也象征强健、生命、美好与幸福。其次从崖画线条粗细大小看来,先民们大多是用手指作画。其中较细小的地方,用手指蘸极少量的颜料即可画成,而大片着色处也不麻烦,用手指多涂几次便可。不过凭借清晰可见的“笔锋”推断,也有不少较大的图形创作者使用了绘画工具,但有关这类用具的实物迄今未有发现,我们只能合理猜测,一束稻草、一把树枝、几根羽毛都可成为简单的“毛刷”。
沧源崖画更令人好奇的是:是什么样的颜料,竟然保存了3000多年仍如此清晰艳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