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怒江旅游必备之怒江傈僳族美食

云南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经济作物,各地的饮食习惯也就不同。位于云南怒江的傈僳族都居住在高半山区,高半山区气候寒冷,地势不平,粮食作物受自然条件的限制,不产稻谷,少产小麦,多为包谷、荞子、燕麦、等,造就了傈僳族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。

同心酒:傈僳族最高礼节之一,作为被外人所津津乐道的傈僳酒饮法,有“同心同德”的寓意。可不是随意一个人都可以喝的,傈僳人对朋友十分忠诚,对恋人十分坚贞,也只有忠诚的朋友之间,或坚贞的恋人之间,才喝同心酒。

手抓饭和同心酒,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。手抓饭用大米与包谷砂、或豆米、荞米混合在一起煮熟,盛在簸箕上,盖上烤乳猪肉、鸡肉块、鸡蛋、腊肉、竹叶菜、菌子、木耳、花生、凉拌野菜、洋芋、洋丝瓜等各种肉和蔬菜。吃饭时,洗手作碗筷,而后大家围着竹簸箕坐成一圈,先拈一片腊肉往左手掌上涂一层油,而后以右手当筷子,抓起自己想吃的东西放进左手里进行初步的组合,再喂进嘴里。边吃边聊,其乐融融,如果有贵宾,美丽的傈僳姑娘还会在席间唱起独具特色的傈僳歌曲,敬上一竹筒精心酿制的杵酒。真正的傈僳族宴,无论男女,有不喝酒者不得近桌的习惯,如是嘉宾,则有傈僳少女设下的层层酒关,没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气魄,是吃不到真正的手抓饭的。

酸竹菜:酸竹菜是山里生长的一种青嫩的竹笋,夏初挖出,削皮切成片状晾晒成干菜(独龙语称“美皓”),食前以热水浸泡,常用来炒肉食和做汤料,味鲜美爽口。制成的酸笋是将鲜笋剁碎,舂打至绵软,密封在竹筒里,用芭蕉叶封口,放在有细小泉溪处淋滴,数天后发酵变酸,取出晾干做酸竹汤,去暑解渴,是夏季适宜的汤食。

酒焖鸡:即将鸡连骨剁成块,用油爆炒,放入大量的烧酒,一只鸡约放二三斤白酒,一般不放盐,只放些野花椒,在火上焖食。其鸡味酒香四溢,亦颇鲜美。酒焖荷包鸡蛋也类似这种做法,一般是十个鸡蛋放一斤酒。

烧包谷花:傈僳族家家户户都设有大火塘。火塘里白天黑夜都有火。烧包谷花时必然要有大火,把火塘里的子母灰扒在火塘边,扒成一块平平的小场子,从准备好干透了的包谷包包上,拨下包谷籽放在小场子里,然后用专制的竹夹不停地搅拌包谷籽。片刻,包谷籽一颗颗绽开了变成包谷花。围坐在火塘边的人便用竹夹子拈了来吃。这种包谷花味道香脆,如果吃几粒包谷花,喝上几口盐巴茶,更是别有一番风味。有些傈僳族把它作为正餐。据说,年轻的妇女烧包谷花,能够做到用竹夹子拈包谷花,除供自己吃饱以外,还能供几个围坐在火塘边的人吃,所以有些人找媳妇,就通过在火塘边烧包谷花吃来考验其本领。

刮给楼:在锅里放少许香油,然后把用涨水和好的包谷面,用手搓捏成有锅底直径那样长,两公分左右粗的面条,然后把面条像堆木楞子那样把它砌起来,盖上锅盖,把锅架在三脚上,下面烧火。待锣锅里的面条发出香味时,摘掉锅盖,放上一勺水,再卡上盖,烘烤在火塘边,要注意随时转动锣锅,不使它烤糊,直到水气烤干便可食用,此食品主要用于出门放牧、砍柴时的作干粮之用。其味香甜,打点蘸水更为可口。